诗词原文
野田黄雀行
唐·李颀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飞飞黄雀啄禾黍,流离散落欲何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君不见黄絁五丈裁衫稳,黑黍三升作饭香。
平明嗾犬赴商船,饱食归来不羡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交往,诗名颇盛,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深远,尤其擅长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生活来抒发情感。
译文
在深秋八九月的时节,白露凝结成了霜,黄雀在田间飞飞停停,啄食着禾黍,却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不知该往何处去,高大的树木在风中摇曳,发出悲凉的声响,海水也翻腾起巨浪,手中没有利剑,结交再多的人又有何用呢?你看那用五丈黄絁裁成的衣衫多么稳当,用三升黑黍煮成的饭多么香甜,清晨时分,放出猎犬去追逐商船,饱餐一顿后归来,再也不羡慕那些王侯将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雀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以及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古的感慨,诗中“黄絁五丈裁衫稳,黑黍三升作饭香”两句,以朴素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简单、安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黄雀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比黄雀的流离失所与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安稳生活的渴望,诗人也通过“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等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批判,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李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深感世事无常,人心不古,于是通过描绘黄雀的流离失所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简单、安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