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道安叟
宋·白玉蟾
学仙到此无余说,更觉金丹堕秕糠。
云卧不知双鬓改,山行踏碎万松黄。
风前月下谁为伴,天上人间得几场。
我亦年来学慵懒,石床书卷对斜阳。
作者及朝代
白玉蟾,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诗人、书画家,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原姓葛,名长庚,后改姓白,字如晦,号海琼子、云外子、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世称“紫清真人”,白玉蟾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至雷州以神书符水治病救人,后游历名山,参访道侣,隐居于武夷山和罗浮山等地,致力于传播道教南宗教义,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白玉蟾不仅是一位高道,也是南宋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诗词风格独特,融合了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既有超脱尘世的飘逸,又不失对人间情感的细腻描绘,其书画作品同样享有盛名,被誉为“书画三绝”。
译文
学习仙道至此已无话可说,更觉得那些所谓的金丹不过是糟粕而已,我云卧山间,不知双鬓已斑白,山行时踏碎了万松的黄叶,风前月下,我独自为伴,天上人间的经历又能有几场呢?近年来我也学会了慵懒,只在石床上对着斜阳翻阅书卷。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修仙之道的深刻领悟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他认为真正的仙道不在于外在的金丹等修炼法门,而是内心的超脱与自在,通过云卧山行、风前月下的生活,诗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赏析
“学仙到此无余说,更觉金丹堕秕糠”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修仙之道的看法,认为追求金丹等外在修炼只是徒劳,真正的仙道在于内心的修炼和领悟,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云卧山行、踏碎松黄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获得的内心平静与超脱,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白玉蟾一生游历广泛,参访道侣,对道教南宗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此诗可能是在他隐居山林、深入修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修仙之道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玉蟾那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道教南宗教义的独特理解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