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唐·白居易
少年已遂遁山林,何况霜毛两鬓侵。
云卧稳于盘石上,风餐美在斫松心。
且图拣日归嵩洛,谁谓乘时出岫岑。
万虑随云散,无机得似心。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译文
年轻时就已经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更何况现在两鬓已经斑白,更加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在云间安稳地躺着,比盘石还要稳固;以风中的松针为食,觉得比任何美味都要可口,我打算选择一个吉日回到嵩山或洛水边隐居,谁说我还会有时机出山入仕呢?所有的烦恼都随着云彩散去,心境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坚定决心,首句“少年已遂遁山林”说明他年轻时就有归隐的想法,而“何况霜毛两鬓侵”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现在两鬓斑白,更加渴望归隐,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他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在云间安稳地躺着,以风中的松针为食,心境宁静无欲,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坚定信念和达到无欲无求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白居易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通过对比“少年”与“霜毛两鬓侵”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坚定决心,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景象,如“云卧稳于盘石上,风餐美在斫松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万虑随云散,无机得似心”则表达了诗人达到无欲无求的心境,是整首诗的升华之笔。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他逐渐对官场和仕途失去了信心,转而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他追求内心平静和无欲无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