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存但倚贫非病,齿落方惭豁可憎。全诗是什么?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齿落

唐·白居易

身存但倚贫非病,齿落方惭豁可憎。

软食渐消医欲弃,衰颜暗觉镜频憎。

久成枯木形骸外,忽见骊珠顶颔生。

莫道此翁无巧思,夜来新咏得春灯。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虽然我还活着,但只是依靠贫穷而非疾病来维持;牙齿掉落之后,我才惭愧地发现那豁口是多么令人憎恶,因为吃软食,医生逐渐不再需要我;面对镜子,我暗自觉得衰老的面容越来越让人讨厌,长久以来,我的身体就像枯木一样,但突然间,我发现下巴上竟长出了新的牙齿(这里可能是比喻或夸张,实际指心境的转变或某种新生的希望),不要说这位老者没有巧妙的思绪,夜晚时分,我新吟咏了一首关于春灯的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牙齿掉落后的感受,表达了对生命衰老的无奈和自嘲,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中“身存但倚贫非病”反映了诗人虽贫但健康的心态,“齿落方惭豁可憎”则是对自己衰老形象的自嘲,后两句则通过“久成枯木形骸外,忽见骊珠顶颔生”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新生的期待和乐观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牙齿掉落这一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诗人对生命衰老的感悟和态度,诗中既有对衰老的无奈和自嘲,也有对生命新生的期待和乐观,通过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逐渐感受到生命的衰老和身体的衰弱,牙齿掉落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白居易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