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新声犹蜀伎,道傍逆旅已秦音。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王维

朝因折柳送,暮以乘潮归。

道傍逆旅已秦音,坐上新声犹蜀伎。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武门。

皆须百余步,自是疲老人。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译文

早晨因折柳相送而启程,傍晚又乘着潮水归来,道路旁的旅店已经响起了秦地的口音,而座位上演奏的新声仍然是蜀地的乐曲,向南望去是朱雀门,向北望去是宣武门,两者都只需走百余步的距离,只是我这老人已经感到疲惫不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写诗人因离别而启程,又因归心似箭而匆匆归来,颔联通过“道傍逆旅已秦音,坐上新声犹蜀伎”的对比,展现了旅途中的地域文化变迁,秦音与蜀伎的并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与包容,颈联则通过南望朱雀门、北望宣武门的描述,暗示了诗人对京城的眷恋与向往,尾联以“自是疲老人”作结,表达了诗人旅途劳顿、年华老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离别与归来的感慨,也有对地域文化变迁的敏锐观察,颔联中的“秦音”与“蜀伎”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与包容,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诗人通过“南望朱雀门,北望宣武门”的描述,表达了对京城的深深眷恋与向往,尾联的“自是疲老人”则透露出诗人旅途劳顿、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维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因某种原因而离开京城,途中经历了离别与归来的情感波折,在旅途中,他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变迁与融合,同时也对京城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与向往,这些情感与体验被诗人巧妙地融入诗中,形成了这首具有深刻内涵与独特韵味的佳作,王维作为一位精通诗书音画的文人墨客,他的艺术修养与人生经历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