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际山前有老鳏,终年无事亦非闲。的解释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水际山前有老鳏,终年无事亦非闲。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云外有时逢羽客,人间何处问尘寰。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寒。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诗名远播,与齐己并称“晚唐二僧”,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寓禅理于其中,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贯休不仅擅长诗歌,还精通书法、绘画,是唐末五代时期的文化名人。

译文

在水边山脚下住着一位老鳏夫(单身老汉),他整年看似无所事事,但实际上并非真的空闲,他依靠着一池荷叶制作衣物,几树松花作为食物,生活自给自足,有时在云外能遇到修仙的道士,而在人间,他已不再关心尘世的纷扰,不知何时,他将归隐到那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有一股寒意袭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老者的生活状态,他虽身处尘世之外,却并非完全脱离生活,而是以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荷叶制衣、松花为食的细节,展现了其生活的简朴与自然,与羽客的相遇和对尘世的超脱态度,又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赏析

贯休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山居生活图景,诗中“水际山前”的地理位置设定,为全诗营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静环境,老鳏夫的形象,既平凡又独特,他虽孤身一人,却能在自然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荷叶、松花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寓意着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云外逢羽客”的描写,则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使全诗在平淡中透露出不凡的意境。

创作背景

贯休一生游历四方,对山林隐逸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向往,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次游历或隐居期间,有感于山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而创作的,通过描绘老鳏夫的生活状态,贯休表达了自己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诗中也蕴含着他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