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忆此那可得,西望归州三叹息。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州竹枝词

唐·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即今忆此那可得,

西望归州三叹息。

(注:原诗中“即今忆此那可得,西望归州三叹息”两句可能经过调整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上刘禹锡的《归州竹枝词》原句可能与此略有不同,但为符合题目设定,这里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楚地和巴山之间江雨绵绵不断,

巴地的人们擅长吟唱本地的歌谣。

如今我这个北方的旅人想要归去,

回想起这里的时光,哪里还能再得到呢?

向西眺望归州的方向,我不禁连连叹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禹锡在楚地巴山(今湖北、四川一带)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楚水巴山的自然景色和巴人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当诗人想要归去时,却深感对这里的留恋和不舍,因此向西眺望归州的方向,连连叹息。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楚水巴山的自然景色和巴人的歌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氛围,当诗人想要归去时,却深感对这里的留恋和不舍,这种情感在“即今忆此那可得,西望归州三叹息”两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诗人通过“三叹息”这一动作,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在被贬谪的日子里,刘禹锡深入民间,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楚水巴山的自然景色和巴人的歌声,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这种情感在“即今忆此那可得,西望归州三叹息”两句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