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四十余年住此山,
未省曾添一把茅。
唯有床前磨镜石,
春风不改旧时痕。
作者简介
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曾到过大江南北的许多名山古寺,与僧友诗友交游甚广,贯休能诗善画,尤其擅长草书,时称“姜体”,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和僧侣生活,风格古朴苍劲,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译文
我在这座山中居住了四十多年,
却未曾增添过一把茅草来扩建房屋。
只有床前那块磨镜用的石头,
经历了春风的吹拂,依然保留着旧时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山中居住四十余年,房屋简陋却未曾扩建,以及床前磨镜石依旧如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清贫、超然物外的山居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刻感悟,首句“四十余年住此山”直接点明了诗人居住的时间之长和地点的固定,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未省曾添一把茅”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生活的简朴和淡泊,后两句“唯有床前磨镜石,春风不改旧时痕”则通过具体的事物——磨镜石,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内心的坚守,磨镜石作为诗人日常生活的见证,其“不改旧时痕”既是对诗人生活态度的象征,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贯休一生游历四方,但始终保持着对山林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山间小寺居住多年后所写,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选择隐居山林,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以此来远离尘世的纷扰和喧嚣,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和心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