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孤雁
宋·欧阳修
孤雁凄凄夜未央,惊鸿脱网寒相倚。
饥鹘思巢夜亦飞,独宿芦花更悽迷。
作者及朝代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对北宋文风的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曾主编《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译文
孤独的雁在寒冷的夜晚凄惨地鸣叫,还未到天明;它如同惊弓之鸟逃脱了罗网,在寒风中相依为命,饥饿的鹘(一种猛禽)在夜晚也思念着巢穴,振翅高飞;而这只孤雁,独自栖息在芦花丛中,更加显得凄迷无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雁在寒夜中的孤独与无助,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困境中挣扎者的同情与关怀,诗中“惊鸿脱网寒相倚”描绘了孤雁逃脱危险后的凄凉景象,“饥鹘思巢夜亦飞”则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孤雁的孤独与艰难。
赏析
这首诗以孤雁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孤雁在寒夜中的孤独与无助,诗人运用“惊鸿脱网”和“饥鹘思巢”的意象,巧妙地烘托出孤雁的悲惨处境,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孤雁的孤独与凄凉,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孤独、困境中挣扎者的同情与关怀,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欧阳修个人的经历或时代背景有关,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晚年更是因“朋党之争”而备受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孤独、困境中的挣扎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他通过描绘孤雁的孤独与无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困境中人们的同情与关怀,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