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雍容闲雅甚都郎,倾座东风慕柳狂。
知否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须君更出囊中剑,一为关河洗虏麈。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稼轩长短句》,今存词六百二十余首,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译文
白色的绢衣,如同入鞘的宝剑一样刚劲有利,穿着它在微凉的天气里,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回响在回廊里,他从容不迫,举止潇洒大方,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令四座的人倾慕不已,你可知道,他平生的功业就是像苏轼一样,屡遭贬谪,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辗转飘零,希望你能够施展才华,像宝剑出鞘一样,为国杀敌,一扫关河上的敌寇灰尘。
释义
这首词上阕描写廓之(即范开)参加秋试的情景,下阕则直接表达了对廓之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须君更出囊中剑,一为关河洗虏麈”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廓之的殷切期望。
赏析
这首词以送别为题,但并未局限于离愁别绪的抒发,而是通过对廓之的描写和期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才的珍视,上阕通过描绘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展现了他的才华和风度;下阕则直接表达了对廓之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像宝剑一样出鞘,为国杀敌,一扫关河上的敌寇灰尘,这种期望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廓之的信任和鼓励,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须君更出囊中剑,一为关河洗虏麈”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作者对廓之的殷切期望,也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以宝剑出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廓之应该担当起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送别友人范开(廓之)参加秋试而作,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辛弃疾则一直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他在这首词中通过对廓之的描写和期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才的珍视,也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这首词不仅体现了辛弃疾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