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行穿荦确度谽谺,路跨清溪一木斜。(此句为提问中特定关键词所在句,但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可能是对诗中意境的概括或化用)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历知襄城、监湖州税,迁江宁、河南、河阳三县主簿,再迁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少即好学,与林逋为忘年交,从母姓胡,为胡瑗所器重,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历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等职,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希望大展宏图,可是却未被重用,仅任主簿、县令、监税等小官,仕途颇不得意,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诗歌创作上颇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在北宋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作品收入《宛陵先生集》。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时分,霜落下,熊爬上树,树林中的鹿正在饮用溪水。
野人家在何处?在云外一声鸡叫之处。
(对于“行穿荦确度谽谺,路跨清溪一木斜”的译文,可以理解为: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穿越险峻的山谷,道路跨过清澈的溪流,只有一根木头搭成的小桥。)
释义:
本诗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的所见所感,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岭连绵起伏,千峰万壑,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诗人曾经迷路,霜叶下落,熊爬上树,树林中的鹿正在饮用溪水,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诗人陶醉在这迷人风光之中,流连忘返。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描写了鲁山山行的所见所感,首联即表达出对山野生活的喜爱,第二联写山行所见变幻无穷,第三联写“林空”时的所见所闻,末联写傍晚野望,诗的前六句与自然景物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山行所见景物的变换,写得有声有色,尾联写野景虽无山居之人,只见一片“空山不见人”的景象,但“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却给空山增添了生气,带有一种空谷传音、余韵袅袅的韵味,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充满了诗人的豪情逸兴和对奇丽风光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鲁山山行是梅尧臣早年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曾长期担任小官,生活清贫,他热爱自然,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首诗就是他在鲁山旅行时,被山间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写下的,诗中通过对山行所见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无奈和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