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画有感
宋·苏轼
墨香飘溢满书斋,古画新书共展裁。
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钗评。
笔端造化通神意,纸上江山入眼来。
艺海泛舟心自远,何须名利绊尘埃。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历史上苏轼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该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其书法作品被誉为“宋四家”之首。
译文
墨水的香气弥漫在整个书斋,古画与新书一同被展开品鉴,观赏画作的来客们没有带着寒食节吃冷食时所用的餐具(意指他们全神贯注于艺术,无暇他顾),而谈论书法的僧人则有着如同折断钗子般犀利精准的评论,画笔之下,自然界的神奇造化与人的意趣相通,纸张之上,壮丽的江山美景跃然眼前,在艺术的海洋中泛舟,心灵得以自由飞翔,哪里还需要被名利所束缚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书斋中观赏书画的情景,通过“看画客无寒具手”和“论书僧有折钗评”两句,生动展现了观赏者对艺术的专注与评论者的深刻见解,也表达了苏轼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心灵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书画为媒介,展现了苏轼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首联“墨香飘溢满书斋”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通过对比观赏者与评论者的不同表现,突出了艺术的魅力所在,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心灵体验,展现了艺术的神奇力量,尾联则以“艺海泛舟心自远,何须名利绊尘埃”作为总结,表达了苏轼超脱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于名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书斋中,他通过观赏书画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与自由,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虽然此诗为虚构作品,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