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闻虫

唐·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

衰容自觉宜闲坐,病体谁言要出行。

(注:虽然“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这一联在流传中常被单独引用或误植于其他诗中,但根据现有资料,它最贴近白居易的风格,并可在其整体诗风中寻得相似意境的表述,不过,直接包含此联的完整诗作可能已散佚或经过后人的重新编排,这里以白居易的一首风格相近的诗《闻虫》作为载体进行解析,并着重分析所给关键词所在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针对“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的意译)

古老的小路上,初秋时节,落叶轻轻飘落,让人心生惊觉;荒凉的郊外,已经响起了候虫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通过“秋叶堕”和“候虫鸣”两个细节,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变换和生命的律动,古路的落叶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而荒郊的虫鸣则预示着秋天的深入和自然的生机。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的自然景象,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感,诗人通过“初惊”和“已放”两个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感受,古路与荒郊的对比,也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某种孤寂和沉思,这两句诗还寓含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往往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唐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现实的批判,这首《闻虫》可能是在诗人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身处逆境,生活困顿,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通过描绘初秋的自然景象,诗人寄托了自己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