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城作吏
唐·韦庄
山城作吏老堪羞,衫色尘昏鬓色秋。
白日不啼黄竹泪,孤舟曾系绿杨洲。
云移雉堞苍茫里,月上渔翁黯淡愁。
欲问维扬旧风景,一江红树乱猿猴。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名声大振,乾宁元年(894年),韦庄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天祐元年(904年),韦庄劝进朱温称帝,入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在山城做官到老真是令人羞愧,衣衫的颜色因尘土而黯淡,鬓发也已斑白如秋,白天不再为哀怨之事而哭泣,但曾在那绿杨洲边系过孤舟,城墙在苍茫的云海中若隐若现,月亮升起时渔翁心中满是黯淡的忧愁,想要询问扬州旧时的风景,只见一江红树间乱猿哀鸣。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庄对自己在山城为官生涯的感慨与反思,首联“山城作吏老堪羞,衫色尘昏鬓色秋”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年华老去的羞愧与无奈,颔联“白日不啼黄竹泪,孤舟曾系绿杨洲”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感慨,颈联“云移雉堞苍茫里,月上渔翁黯淡愁”以景寓情,描绘了山城夜晚的苍茫与渔翁的愁绪,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尾联“欲问维扬旧风景,一江红树乱猿猴”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扬州的思念与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山城为官的艰辛与无奈,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中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对细节的刻画也极为细腻,如“衫色尘昏鬓色秋”一句,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衣衫破旧、鬓发斑白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庄的仕途经历有关,韦庄早年屡试不第,后虽进士及第,但仕途并不顺畅,在山城为官期间,他或许感受到了仕途的艰辛与无奈,从而产生了这首诗的感慨,诗人对故乡扬州的思念也贯穿全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对仕途的厌倦与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