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豪杰何心後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风驱虎豹千军在,云卷旌旗万顷平。
身立战功辞煦育,功成道直去蓬瀛。
淮西既是中原患,不得无君镇抚清。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人文情怀。
译文
豪杰哪里会刻意追求后世的名声,只因才华出众,遇到事情便能展现出非凡的气概,如风驱虎豹般,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如云卷旌旗般,使万顷战场归于平静,他立下赫赫战功,却辞去了朝廷的封赏,功成名就后,他选择离开繁华的京城,归隐山林,淮西之地既是中原的隐患,怎能没有你这样的豪杰来镇守安抚,使之清明呢?
释义
这首诗赞美了李愬(唐代名将,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的主要功臣)的英勇与高尚品质,首联指出李愬并非为了后世的名声而战,而是因其才华出众,遇到事情便能展现出非凡的气概,颔联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李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颈联则写他功成名就后,淡泊名利,选择归隐,尾联强调了李愬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指出淮西之地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镇守安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李愬的英勇形象和高尚品质,诗人通过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诗人也表达了对李愬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和敬仰,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李愬画像所作,李愬在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白居易深感其英勇与高尚品质,遂为其画像题诗,以表达对李愬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李愬个人的赞美,也是对唐朝时期英勇善战、忠诚爱国的将领们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