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防微
清代:魏源
涓涓不塞成江河,荧荧不灭燎原火。
焦头烂额知何补,弭患从来贵未形。
作者简介
魏源(1794年—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任江苏兴化知县,历任高邮知州、扬州府东河同知等职,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译文
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就会汇聚成江河;微弱的火星如果不扑灭,就会酿成熊熊大火,等到事情发展到焦头烂额的地步再去补救,又有什么用呢?消除祸患,贵在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就着手处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前两句用“涓涓细流”和“荧荧火星”比喻潜在的危险,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祸,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指出在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再去补救是无济于事的,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将预防的重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比的手法,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警示性,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
创作背景
魏源生活在清朝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魏源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呼吁,能够唤起人们的警觉和行动,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和内部腐败的侵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表达了魏源对于预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首诗也反映了魏源作为一位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