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障曾无阅岁宁,频闻夷落犯王灵。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事

唐·王昌龄

胡烽不断接燕山,

亭障曾无阅岁宁。

频闻夷落犯王灵,

九衢尘起暗天庭。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亭障曾无阅岁宁,频闻夷落犯王灵”出自此诗的前四句,但为便于完整解析,我列出了全诗,以下解析将主要围绕您提供的关键词所在的前四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龙标、高常侍、王少伯为“诗中三杰”,其作品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有《王右丞集》传世。

译文

胡人的烽火在燕山一带接连不断,

边防的亭障堡垒从未有过一年的安宁。

频繁地听说外族部落侵犯中原王朝,

京城的大街小巷尘土飞扬,遮蔽了天空。

释义

胡烽不断接燕山:胡人的烽火在燕山一带接连不断,形容边疆战事频繁。

亭障曾无阅岁宁:边防的亭障堡垒从未有过一年的安宁,强调边疆局势的长期动荡。

频闻夷落犯王灵:频繁地听说外族部落侵犯中原王朝,表达了边疆侵扰的频繁和严重。

九衢尘起暗天庭:京城的大街小巷尘土飞扬,遮蔽了天空,形容因边疆战事导致的国内动荡和不安。

赏析

这四句诗以边疆的烽火和亭障的动荡开篇,直接点明了边疆局势的严峻和不安,通过“胡烽不断”和“曾无阅岁宁”的描绘,诗人将边疆的动荡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频闻夷落犯王灵”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边疆侵扰的频繁和严重,使得整个边疆局势的紧张感更加突出,诗人以“九衢尘起暗天庭”一句,将边疆的动荡与京城的动荡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全局性的动荡感,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盛唐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王昌龄对边疆局势的动荡和不安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边疆局势的关切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他也通过这首诗,呼吁国家加强边疆防御,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