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拥岸迎舟入,妇女窥篱喜客来。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柴门临水稻花香,

儿童拥岸迎舟入。

妇女窥篱喜客来,

犬鸡争吠识生人。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柴门边水稻田散发着阵阵芳香,

儿童们簇拥在岸边欢迎船只的到来。

妇女们透过篱笆窥视,欢喜客人的造访,

家中的狗和鸡也争相吠叫,识别着新来的客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村民们对客人的热情欢迎,首句“柴门临水稻花香”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稻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次句“儿童拥岸迎舟入”展现了儿童们对船只和客人的好奇与欢迎,第三句“妇女窥篱喜客来”则通过妇女们的窥视和喜悦,表现了乡村妇女的淳朴与热情,末句“犬鸡争吠识生人”则以动物的行为,进一步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以及村民们对新来客人的好奇与接纳。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儿童、妇女和动物的行为,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淳朴,诗中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村民们的热情与善良的赞美,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份宁静与和谐,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遵宪在晚年回到家乡梅州时所作,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长期在外交界任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晚年回到家乡后,他深感社会现实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也对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