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夔一足
宋·苏辙
夔非独足行且吟,一足夔足其余禽。
臧获使之鸣我侧,行人过之皆叹嗟。
老翁既听复叹息,独足虽鸣众足哑。
若知用短百无忧,此理正如夔一足。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译文
夔并非只有一只脚,它边走边吟唱,而其他禽鸟则只有两只脚,仆人让它在我身旁鸣叫,路过的行人都为之叹息,老翁听后也发出叹息,说独脚的夔虽然能鸣叫,但众多的禽鸟却都沉默无声,如果懂得利用自己的短处,那么就能无忧无虑,这个道理就如同夔只有一只脚也能行走自如一样。
释义
这首诗通过夔只有一只脚却能行走自如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用短”的哲学思考,即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短处,只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短处,就能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夔作为传说中的独脚神兽,在诗中成为了“用短”的象征,作者通过对比夔与其他禽鸟的不同,强调了“用短”的重要性,诗中的老翁形象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通过叹息和领悟,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考有关,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辙在仕途上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挫折,他深知人生的不易和复杂性,因此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于“用短”的哲学思考,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在仕途失意后,对于人生和哲学的深刻反思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