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孤村
唐·刘沧
过雁声悲落叶稠,孤村景物更禁秋。
寒烟衰草凄凄色,落日荒原杳杳愁。
远树苍苍横暮霭,孤舟漾漾逐寒流。
谁家笛里吹新曲,一夜征人尽白头。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刘沧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唐代大家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日、月夜等自然景象,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译文
大雁南飞,悲鸣声中落叶纷飞,孤零零的村庄在这秋日里更显凄凉,寒冷的烟雾笼罩着衰败的草丛,一片凄清之色;夕阳斜照,荒芜的原野上弥漫着无尽的哀愁,远处的树木在傍晚的雾霭中显得苍茫模糊,一叶孤舟在寒冷的河水中随波逐流,不知是谁家的笛声吹响了新的曲调,让这一夜的征人(远行之人)都愁白了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孤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凄凉氛围的深刻感受,首联以“过雁声悲落叶稠”开篇,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颔联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清与荒芜;颈联通过远树与孤舟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空旷与孤独感;尾联则以笛声为引子,将征人的愁绪推向高潮,使全诗情感达到顶点。
赏析
刘沧的这首《秋日孤村》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一幅秋日孤村的凄清画卷,诗中通过对大雁、落叶、寒烟、衰草、落日、荒原、远树、孤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秋日悲凉氛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声音元素——雁声与笛声,使全诗在视觉与听觉上形成了双重冲击,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尾联的“一夜征人尽白头”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征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尽愁绪,使全诗情感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秋日孤村景象的深刻感受与细腻描绘,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因避乱而流离失所,刘沧可能也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秋日孤村的凄凉景象,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征人”形象也可能暗指那些因战乱而远离家乡的士兵或百姓,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