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皋败叶先秋霣,城上惊鸟半夜啼。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有感

唐·李中

亭皋败叶先秋霣,城上惊鸟半夜啼。

风露满庭人迹少,星河千里月沉西。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但才华横溢,擅长写诗,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河边的亭台上,枯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城墙之上,受惊的鸟儿在半夜时分发出凄厉的啼叫,庭院里风露交加,行人稀少;天空中星河璀璨,月亮已经西沉。

释义

“亭皋败叶先秋霣”描绘了秋天到来时,河边的亭台上树叶枯黄、纷纷飘落的景象,预示着秋天的萧瑟与衰败。“城上惊鸟半夜啼”则通过城墙之上受惊鸟儿的啼叫,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凄凉的夜晚氛围,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寂静与空旷,风露交加,人迹罕至,星河璀璨,月亮西沉,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图景。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前两句通过“败叶”和“惊鸟”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衰败与寂静,后两句则通过“风露满庭”和“星河千里”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空旷与宁静,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首优秀的秋夜抒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仕途不顺、心情低落的时期,面对秋天的萧瑟与凄凉,他触景生情,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首诗也反映了李中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在晚唐至五代初期的动荡时期,李中的这首诗无疑具有一种时代感和历史感,让人在品味秋夜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时代变迁的沧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