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悼亡
朝代:清代
作者:蒋士铨
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双鬓半斑知已老,一身孤苦更谁知。
梦回空有思亲泪,病里全无强饭时。
四望亲朋皆杳杳,独留衰朽待风痴。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年-1785年),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其诗文词皆通,尤工戏曲,所作杂剧、传奇,曲辞雅驯,名震京师,著有《忠雅堂全集》。
译文
早年就已经为父母的去世而悲叹(风木叹,指父母亡故,不及奉养的悲伤),余生将永远不再吟咏表达孝思的《蓼莪》诗,双鬓已经半白,深知自己已经老去,一身孤苦,又有谁知道呢?梦中醒来,只有思念亲人的泪水,病中更是连勉强进食的时候都没有,环顾四周,亲朋好友都已远去,只留下我这衰老残弱之躯,独自面对世间的风雨。
释义
风木叹:源自《孔子家语·致思》,比喻因父母亡故,不及奉养而生的悲伤。
蓼莪诗:《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追思和未能报答的遗憾。
双鬓半斑:形容人已衰老,头发半白。
杳杳:深远的样子,这里指亲朋好友都已远离或去世。
赏析
这首诗是蒋士铨为悼念逝去的亲人所作,情感深沉,言辞哀婉,首联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早年就经历了父母亡故的悲痛,余生将永远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哀思之中,颔联通过“双鬓半斑”和“一身孤苦”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衰老与孤独,颈联则从梦境与病中两个场景入手,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尾联则以“四望亲朋皆杳杳,独留衰朽待风痴”作结,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面对孤独与衰老的无奈与悲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蒋士铨个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有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戏曲家,蒋士铨在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个人生活中却可能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特别是亲人的相继离世,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悲痛,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自身孤独、衰老现状的无奈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蒋士铨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