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有怀
唐·白居易
月出照北堂,风来动南枝。
萧萧窗前叶,夜夜阶下蛩。
乐声早暮少断时,莫怪栖乌无稳枝。
丈夫久别离,信音绝如泥。
寒灯照孤影,顾影自凄凄。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月亮升起照亮了北堂,风吹动了南枝的树叶。
窗前树叶萧萧作响,阶下秋虫夜夜鸣叫。
音乐声从早到晚很少停歇,不要责怪栖息的乌鸦没有安稳的枝头。
丈夫长久离别,音信全无如同泥牛入海。
寒冷的灯光照着孤单的身影,看着影子自己感到凄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通过月、风、叶、蛩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乐声早暮少断时,莫怪栖乌无稳枝”一句,既表达了音乐声不断、人心难安的情感,又隐喻了离别之人如同无枝可依的栖乌,内心的不安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首联和颔联通过月、风、叶、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颈联“乐声早暮少断时,莫怪栖乌无稳枝”一句,既是对秋夜景象的进一步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音乐声不断,人心难安,如同无枝可依的栖乌,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孤独感,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孤独和凄凉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白居易在离别之际或离别后的一段时间内创作的,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遇贬谪和离别,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离别、孤独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唐代社会背景下,离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而白居易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的诗作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