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的释义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清·陈维崧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

作者简介

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代著名词人、骈文家,出身望族,少负才名,但科举不顺,直到45岁才中进士,他一生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动荡,词作多抒发家国情怀和个人遭遇,风格豪放,情感深沉,是阳羡词派的领袖。

译文

汴河的水年复一年地静静流淌,短亭边传来一曲《水调歌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那轮旧时照耀扬州的明月,依旧明亮。

曾经的长堤上,华丽的船只用锦缆牵引,如今绿杨树下,只有无尽的愁绪依旧,我也想频频寄诗给你,但一想到那西江上令人肠断的六六鳞(指鱼书,即书信),就心生悲痛。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汴河、短亭、明月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怀古伤今的氛围,上片写自然景色和时令特征,下片则转入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当前愁绪的抒发。“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表达了词人虽有寄诗之愿,但一想到书信传递的艰难和内心的悲痛,便难以成行。

赏析

这首词以红桥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愁绪的抒发,词中“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句,既写出了汴河的恒久不变,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而“一声水调短亭秋”则通过音乐与景物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下片“曾是长堤牵锦缆”一句,回忆了往昔的繁华景象,与当前的“绿杨清瘦至今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愁绪,最后一句“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既有寄诗的愿望,又有难以言说的悲痛。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陈维崧与王士禛(号阮亭)唱和之作,王士禛曾作《浣溪沙·红桥怀古》一词,陈维崧便以此词相和,当时,陈维崧身处扬州,面对红桥这一历史遗迹,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感慨于现实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怀古伤今情感的词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