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樵诗
唐·储光羲
岩居僧独静,樵斧晓穿云外去;
浦口人稀行,钓船夜向月中还。
作者及朝代
储光羲(约707年-约763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廷硕,兖州(今属山东)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授汜水尉,转安宜尉、下邽尉,后辞官隐居终南山,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乱平后,贬谪岭南,后任太子文学、监察御史等职,世称“储侍御”,储光羲的诗多为山水田园之作,风格朴实,语言洗练,意境清新幽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作者简介
储光羲生于盛唐,早年仕途顺畅,但中年遭遇安史之乱,人生轨迹发生巨变,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自然与和谐,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动荡的逃避。
译文
居住在岩石间的僧人独自享受着宁静,清晨时分,樵夫手持斧头穿过云雾前往山林砍柴;
河岸边人迹罕至,夜晚时分,渔人驾驶着钓船在月光下缓缓归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樵夫和渔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山林水畔的宁静与和谐,前两句写樵夫清晨出发,穿越云雾,象征着勤劳与自然的融合;后两句写渔人夜晚归来,月光下的钓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渔樵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林水畔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对樵夫和渔人日常活动的刻画,不仅展现了他们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还借此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晓穿云外去”和“夜向月中还”两句,更是以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将山林水畔的宁静与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储光羲山水田园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储光羲隐居终南山期间,当时,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在隐居期间,诗人深入接触自然,对山林水畔的宁静与和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诗人也通过描绘渔樵生活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动荡的逃避,这首诗不仅是对渔樵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