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旬敢恨常为客,一饭何曾不对山。的释义

梦梦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清·黄遵宪

兼旬敢恨常为客,一饭何曾不对山。

新柳垂丝撩客鬓,野花送媚入窗关。

身如病鹤闲方好,心似秋云懒未还。

欲问归期何日是,东风回首泪潸潸。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界革命’巨子”,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主张“我手写我口”,强调诗歌应反映时代、表达真情,对后来的文学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连续二十多天在外漂泊,虽为客居却不敢有所怨恨,因为即便是最简单的一餐饭,也总能面对着青山美景,新长出的柳枝轻轻垂下,仿佛在撩拨着行人的发鬓,野花也带着媚态悄悄伸进窗棂,我的身体像病愈的鹤一样,闲暇时反而觉得舒适,心情则像秋天的云朵,慵懒而不愿归去,想要问何时能归家,回望东风,不禁泪湿衣襟。

释义

“兼旬敢恨常为客”表达了诗人虽长期客居他乡,但并未因此心生怨恨,反而能从中找到乐趣,如“一饭何曾不对山”所示,即便是日常饮食,也能享受到自然美景的陪伴。“新柳垂丝撩客鬓,野花送媚入窗关”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自然景物仿佛有了情感,与人亲近。“身如病鹤闲方好,心似秋云懒未还”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淡泊,以及对归期的淡淡忧虑。“欲问归期何日是,东风回首泪潸潸”则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山居生活的写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诗人以“兼旬敢恨常为客”开篇,既表达了对客居生活的接受,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随后,通过“一饭何曾不对山”等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诗中“新柳”、“野花”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山居环境的优美,也寓含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欲问归期何日是,东风回首泪潸潸”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全诗情感层次丰富,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遵宪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谪,长期在外漂泊,山居生活成为了他逃避现实、寻求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在这段时期,黄遵宪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人生也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反映,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