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苦雨
宋·陈与义
苦雨催寒不肯晴,晚来余势更纵横。
风前淅沥飞珠玉,云里萧骚过雁声。
樽酒对蛩情自苦,邻灯照壁夜分明。
空庭寂寞无人到,只有疏林伴月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作者简介
陈与义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赏识,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尤其在诗歌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
译文
连绵不断的苦雨带来了寒冷,却迟迟不肯放晴,傍晚时分雨势更是猛烈,风前细雨如珠玉般淅沥落下,云中雁声在萧瑟的风雨中回荡,独自对着秋虫饮酒,心中满是愁苦,邻家的灯光照亮了墙壁,夜色显得格外分明,空旷的庭院里寂寞无人,只有稀疏的树林陪伴着明月。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连绵的秋雨和寒冷的天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诗中“苦雨催寒不肯晴”一句,既写出了雨势的猛烈,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而“晚来余势更纵横”则进一步强调了雨势的猛烈和持久,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风前细雨、云中雁声、秋虫和邻灯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连绵的秋雨、寒冷的天气、风前的细雨、云中的雁声等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将内心的愁苦和孤独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北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陈与义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连绵的秋雨和寒冷的天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孤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诗人可能还借用了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佳作,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人生思考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