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空垣破灶逃租屋,青幔红灯卖酒炉”,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的《逃荒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逃荒行
清代:郑燮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
来者便买去,去者不回顾。
日高丈五尺,人烟绝不见;
蓬蒿塞道路,沟壑满骸骨。
村舍无炊烟,人家废耕织;
空垣破灶逃租屋,青幔红灯卖酒炉。
恸哭诸天暗,愁云万里凝;
皇天正无眼,何处问苍生。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郑板桥的诗作多描写民间疾苦,抒发个人情感,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每十天就要卖掉一个儿子,每五天就要卖掉一个妇女;
被卖的人一来就被买走,离去的人再也不回头。
太阳已经升到一丈五尺高,却看不到一丝人烟;
蓬蒿堵塞了道路,沟壑里填满了尸骨。
村庄里没有炊烟升起,人家停止了耕织;
空荡荡的围墙和破败的炉灶是逃租的房屋,青色的幔帐和红色的灯笼装饰着卖酒的炉子。
人们恸哭连天,天空也变得昏暗,愁云笼罩了万里长空;
上天啊,你正闭着眼睛不看,我们到哪里去询问苍生的命运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悲惨景象,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卖掉自己的亲人和财产,村庄荒废,道路堵塞,尸骨遍野,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苍生命运的同情。
赏析: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等具体的数字,突出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和无奈,他通过“空垣破灶逃租屋,青幔红灯卖酒炉”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荒凉和破败,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郑板桥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疾苦,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首诗正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逃荒行》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它展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