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野草枯鹰欲下,江天云湿雁相呼。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为河南主簿,存诗约二千九百多首,内容广泛深刻,风格平易朴素,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北宋诗革新运动的推动者之一,对宋诗发展颇有影响,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沿路上那里峰峦雄列,随山势起伏,山崖峻峭,闲来无事,一路悠闲地游赏着,沿着野草枯黄、鹰隼欲落的山岭,在霜气横空的江天,雁群南飞,互相呼唤,鸣声不绝,试着登上山头极目远望,只见云外一山,似隐似现,人家应该就在那云外的山峰上吧?可是云外传来一声鸡鸣,仿佛告诉诗人具体地点在那儿。
释义:
这首诗是作者写的一次山行所见,主要写山行所见之景,状景状物,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开篇两句即点明题旨:爱上了山野林间的风光,正是为了领略这山野风光,才一路攀登山峰,直至高低起伏、逶迤连绵的“千山”之巅,三、四两句写山行所见之景,描绘了山势和山径,因对山势怪险和山路崎岖,诗人只有沿着曲折幽深的小径,伴随着飘拂的行云,拄着拐杖,不时地向高处攀登,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山行所见之景:霜叶飘落野草枯黄,秋山显得更加苍凉深沉,随着霜降的到来,天空云气显得湿润,而飞雁仿佛知道季节变换一样,低鸣着长鸣着从北向南飞去,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他一边攀登,一边欣赏,这六句诗,尽写山行所见动景,移步换形,景随人动,很有趣味,结尾两句写诗人的“山行”望中所见,用笔巧妙,余味无穷。
赏析: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写鲁山山行所见所感,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意趣,把山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是梅尧臣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表现了作者在攀登中所见的景色,以及趁着兴趣浓厚,正合自己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写山行之路的艰难和作者孤独、迷惘的感受。
颈联“霜野草枯鹰欲下,江天云湿雁相呼。”这两句是说,秋草枯黄,鹰隼正欲归巢瞰视,霜白而天气寒冷,宿雁惊飞,相呼相唤,颈联所写的景物是“山行”之时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写“山行”遥望,远闻“人家”的所在,近听“鸡鸣”声声。“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似乎已经写出了答案,那就是在那白云之上,云雾缭绕的地方,分明有人家居住,它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同时暗扣诗题“山行”。
创作背景:
鲁山山行是梅尧臣早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梅尧臣一生热爱自然,对山川草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就是他在鲁山游览时,被山间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写下的,诗中通过描绘山行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