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全诗原文如下: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遥知最是伤心处,衫袂犹沾扫黛痕。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秦观少有才名,早年学柳永作词,因不满柳永词“俗”,而改学小令,多抒哀婉之情,熙宁十一年(1078年),秦观进士及第,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丰八年(1085年)被苏轼引为属官,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任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文丽而思深”,其诗词题材广泛,尤工词,精律赋,婉约柔媚,多写男女情爱,哀婉动人,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译文
带着轻微的寒意,我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遥想那最伤心的时候,衣服和袖子都沾满了扫黛时留下的痕迹(此处“扫黛”可理解为女子画眉时扫落的黛粉,也可引申为扫去心中的愁绪,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感)。
释义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日里独自凭栏远眺,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上片写天气与环境的凄清,下片写人的愁绪,以飞花、细雨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最后一句“遥知最是伤心处,衫袂犹沾扫黛痕”,则将这种愁苦具象化,让人仿佛能看到主人公因思念或悲伤而泪水沾衣的情景。
赏析
秦观的这首《浣溪沙》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优美的意境营造,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词中通过“漠漠轻寒”、“晓阴无赖”、“淡烟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更是以花喻梦,以雨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一句“遥知最是伤心处,衫袂犹沾扫黛痕”,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伤痛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不顺、情感受挫时所作,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心中充满了愁苦与无奈,而这首词中的“伤心处”和“衫袂犹沾扫黛痕”等句,则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春日里,独自凭栏远眺,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经历,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与伤感时所写,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秦观内心深处的孤独、愁苦与无奈,也更能理解他作为一位婉约派词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