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荒村惯忍贫,秋毫不使丧其真。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遁迹荒村惯忍贫,秋毫不使丧其真。

近来识得东风面,草木知名多故人。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独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兰竹,笔墨酣畅淋漓,深受后人喜爱,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始终坚守文人风骨,对民间疾苦深表同情,其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译文

我隐居在荒凉的乡村,早已习惯了忍受贫困的生活,即便是细微如秋毫之物,也不让它失去其本真,近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春天的东风,发现草木之中有许多是我过去就熟悉的老朋友。

释义

首句“遁迹荒村惯忍贫”描述了诗人隐居乡野、甘于清贫的生活状态;次句“秋毫不使丧其真”则表达了诗人对事物本真之美的坚守,即便是微小之物也不失其真,后两句通过“识得东风面”和“草木知名多故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首联直接点题,突出了诗人遁迹荒村、甘于清贫的高洁品质;颔联则通过“秋毫”这一细微之物,展现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坚守,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诗人与自然界的互动,进一步突出了他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隐居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仕途不顺而心灰意冷,选择隐居乡野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自然,与草木为友,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感悟的集中体现,既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守本真的高尚品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