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伥伥扇懒摇,枕痕著面未全消。的解释

生辉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初夏

宋·苏轼

枣花落尽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睡起伥伥扇懒摇,枕痕著面未全消。

(注:苏轼的《浣溪沙·初夏》原词中并无“睡起伥伥扇懒摇,枕痕著面未全消”这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扩展,将这两句融入了一个假设的情境中,作为对原词意境的延伸和想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多变,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假设性扩展部分)

夏日午后,我从午睡中醒来,心中带着一丝怅然,手中的扇子也懒得摇动,枕头上的痕迹还留在脸上,没有完全消散,仿佛还沉浸在刚才的梦境之中。

(原词部分)

枣花纷纷飘落在浣溪沙上,轻轻地簌簌地落在行人的衣巾上,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吱呀声,是披着牛衣的农人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人越来越困倦,太阳正高,人越来越口渴,想随便喝点茶,于是敲一敲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一碗茶?

释义

这两句诗(假设性扩展部分)描绘了一幅夏日午后悠闲而又略带慵懒的画面,诗人从午睡中醒来,神情恍惚,连手中的扇子都懒得摇动,脸上的枕痕还未完全消散,透露出一种闲适而又略带忧郁的心境。

赏析

这两句诗(假设性扩展部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午睡后的状态,通过“睡起伥伥扇懒摇”和“枕痕著面未全消”两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慵懒与怅然,与前文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相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夏日午后特有的闲适氛围,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诗词中常见的自然、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假设性扩展的,但我们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浣溪沙·初夏》及其假设性扩展部分,可能就是他在某个夏日午后,面对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心生感慨,随手写下的即兴之作,通过描绘夏日午后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淡然。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