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爱闲从野叟,年来万事学低摧。的释义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老

唐·杜甫

长夜篱落无人行,惟有秋虫相和鸣。

灯前稚子饥唤母,雨后空林湿作声。

不为爱闲从野叟,年来万事学低摧。

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悲。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漫长的夜晚篱笆边小路无人行走,只有秋虫在相互应和鸣叫。

灯前小孩子饿着肚子直唤母亲,雨后空旷的树林里水气聚集成声响。

我并非因为喜爱悠闲才跟随山野村夫,近年来万事都学会了隐忍低调。

因为多病才知道夜晚的漫长,因为年长才更加觉得秋天的悲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凄凉与无奈,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秋虫的鸣叫、孩子的饥饿和雨后的空林,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颈联“不为爱闲从野叟,年来万事学低摧”表达了诗人并非真的喜欢这种闲适的乡村生活,而是由于世事艰难,不得不学会隐忍和低调,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因多病而夜不能寐,因年长而更加感受到秋天的悲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颈联“不为爱闲从野叟,年来万事学低摧”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又展现了他坚韧不拔、隐忍低调的性格特点,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他漂泊无依,生活困顿,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长期的流离失所后,杜甫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与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真挚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