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卢照邻
一春衰病集残骸,太息流尘覆酒杯。
清镜晓看云鬓改,罗衣夜换石苔生。
闲居日久心慵倦,暑至风来病转加。
独坐南斋时一咏,萧萧竹雨暗窗纱。
作者简介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任益州新都尉,晚年因风痹症辞官,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投颍水而死,他的诗歌多抒发政治抱负和个人苦闷,风格明朗豪放,语言清新流畅,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整个春天,衰弱的病体聚集着残破的身躯,我无奈地叹息着,尘埃覆盖了曾经用来消愁的酒杯,清晨,对着明镜,看到云鬓已改,容颜衰老;夜晚,更换罗衣时,发现衣服上竟长出了石苔,闲居的日子久了,心中感到慵懒疲倦,夏日到来,风起时病情反而更加严重,独自坐在南斋,偶尔吟诵诗句,窗外萧萧的竹雨,使窗纱变得昏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病困居、身心俱疲的生活状态,首联“一春衰病集残骸,太息流尘覆酒杯”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因长期患病而身心俱疲,连曾经用来慰藉心灵的酒杯也被尘埃覆盖,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哀,颔联通过清晨对镜和夜晚换衣的细节,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衰老与孤独,颈联“闲居日久心慵倦,暑至风来病转加”则揭示了诗人因长期闲居而心生厌倦,且病情随着夏日的到来而加重,尾联以“独坐南斋时一咏,萧萧竹雨暗窗纱”作结,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因病困居的凄凉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云鬓改”、“石苔生”、“萧萧竹雨”,巧妙地烘托出内心的孤独与悲哀,诗人也通过“太息”、“心慵倦”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因病痛折磨而产生的无奈与厌倦,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卢照邻在晚年时期,因风痹症而饱受病痛折磨,生活困顿不堪,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因病困居、身心俱疲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不幸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