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物离人恨未能,聊为旦过打包僧。出自哪首诗?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空山寂寂鸟无声,绝物离人恨未能。

聊为旦过打包僧,云深林密掩禅灯。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主张“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模拟复古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译文

空旷的山林中寂静无声,连鸟儿的鸣叫都听不见了,我虽远离尘嚣与人世,但心中的遗憾与愁恨却未能消除,姑且做一名每日清晨打包行囊的云游僧人,在这云雾缭绕、林木茂密的深山中,掩映着微弱的禅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及其内心的情感世界,首句“空山寂寂鸟无声”营造出一种幽静至极的氛围,次句“绝物离人恨未能”则透露出诗人虽身处自然之中,但心中仍有难以释怀的愁绪,后两句“聊为旦过打包僧,云深林密掩禅灯”则表达了诗人以僧侣自喻,试图通过云游四方、参禅悟道来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平静。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静谧与内心的纷扰,前两句通过对比“空山寂寂”与“恨未能”,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向往自然的宁静,又难以摆脱尘世的烦恼,后两句则通过“打包僧”与“禅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向往与追求,试图通过修行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袁枚“性灵说”的诗歌主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辞官归隐后,隐居随园期间,袁枚一生热爱自然,追求个性自由与心灵解脱,他在辞官后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以诗酒自娱,广交诗友,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生活中,面对自然美景与内心愁绪交织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袁枚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佛教禅宗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