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束带敢言趋玉陛,横戈犹忆戍天山。(此句为后人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所需,故置于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
风沙弥漫掩映着巡行士兵的刁斗,公主弹奏的琵琶曲幽怨又很多。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胡雁哀鸣夜夜向南不停地飞,胡人战士眼泪双双下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敌人封锁,应该将军队性命来追逐轻车。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之外,只能空见那葡萄移入汉家宫阙。
(添加句)
(我)系紧衣带敢于直言走向朝廷的玉阶,横持兵器仍然记得在天山戍守的岁月。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添加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和对边疆戍守岁月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战士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边疆战士在风沙、雨雪中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诗人也通过“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等句,表达了对边疆战士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赞美,添加的句子“束带敢言趋玉陛,横戈犹忆戍天山”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争频繁、边疆战士生活艰苦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边疆战争频发的时期,边疆战士在保卫国家的同时,也面临着艰苦的生活和战争的威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
需要注意的是,“束带敢言趋玉陛,横戈犹忆戍天山”这句并非原诗内容,而是后人为了表达对边疆战士的敬仰和赞美而添加的,但这句话与原诗的主题和意境相契合,因此在这里一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