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文书拨不开,未妨高处独徘徊。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13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道文书拨不开,未妨高处独徘徊。

(注:“只道文书拨不开,未妨高处独徘徊”并非原句,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对原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进行了创意性改写,以体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原诗意境深远,改写后亦尝试保持其高远的情怀与独处的意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力图富国强兵,减轻人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发起者,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俱佳,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峻切豪放,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登上飞来峰上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心中明白文书繁琐难以理清,但这并不妨碍我在高处独自徘徊,享受这份宁静与高远。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决心和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比喻了诗人面对政治上的困难和阻力,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远见;“只道文书拨不开,未妨高处独徘徊”则是对个人境遇的一种超脱态度,即便政务繁忙,也能在心灵的高处找到一片宁静之地,自我反省与沉思。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改写后的诗句“只道文书拨不开,未妨高处独徘徊”,不仅保留了原诗的高远意境,还增添了一份文人面对繁琐事务时的从容与淡泊,体现了诗人即便在政务繁忙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远追求,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

王安石此诗大约创作于他早年仕途上升期,正值他积极推行变法,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之路充满荆棘,阻力重重,诗人内心虽有诸多烦恼与困扰,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挑战,此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借登高望远之景,抒发自己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超脱与淡泊。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