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归
唐·张籍
误因禄米弃莼鲈,一落尘埃底事无。
曾识东海小渔舍,梦随西塞满江芦。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约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自幼聪颖好学,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诗作题材广泛,语言平易近人,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因贪图官府的禄米而放弃了家乡美味的莼菜和鲈鱼,一旦落入尘世的纷扰,便再无暇顾及那些闲适的生活,曾经熟悉的那片东海边的简陋渔舍,如今只能在梦中追寻,伴随着西塞山前那片满江的芦苇。
释义
“误因禄米弃莼鲈”意指诗人因追求官职俸禄而放弃了家乡的安逸生活;“一落尘埃底事无”则表达了进入官场后,被世俗琐事所困,无法再享受往日的宁静与自由;“曾识东海小渔舍,梦随西塞满江芦”则是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在处境的无奈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是张籍对仕途生活的反思与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之作,首句“误因禄米弃莼鲈”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后悔,以“误”字表达了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质疑,次句“一落尘埃底事无”则进一步描绘了官场生活的繁琐与无奈,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则通过回忆与梦境,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生活的深深眷恋与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比与回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与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张籍在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始终未能完全融入官场,对仕途的厌倦与对家乡生活的怀念成为他诗歌中的重要主题,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籍仕途不顺或心生退意之时,通过回忆与反思,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在处境的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在唐代,许多文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张籍的这首诗无疑是对这一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