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薄俗更堪开眼看,老翁宁办折腰趋?
时危世乱身难保,日暮途穷计已无。
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呼?
须知此去非容易,莫负生平气盖粗。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浅薄的风俗更值得睁大眼睛去看清,我这老翁岂能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趋炎附势?时局危殆,世道纷乱,自身都难以保全,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已经没有什么计策可想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这愁苦中老去,又有谁愿意在临死前发出呼喊呢?要知道此去并非易事,不要辜负了我生平那豪迈的气概。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首联“薄俗更堪开眼看,老翁宁办折腰趋?”直接点出诗人对世俗风气的不满,以及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颔联“时危世乱身难保,日暮途穷计已无”则进一步描绘了时局的动荡和个人的困境,颈联“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呼?”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消极态度的失望,尾联“须知此去非容易,莫负生平气盖粗”则是对自己的勉励,即使前路艰难,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和豪情。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在经历了晚清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后,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世俗风气的批判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气节的决心,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黄遵宪在晚清时期曾担任过多个国家的外交职务,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晚清社会的腐败和落后,以及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晚年时期,黄遵宪深感自己无力改变时局,但又不愿随波逐流,于是写下了这首《杂感》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决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