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卜邻
唐·皎然
内史兰亭晚卜邻,永和风月凛如新。
一庭芳草围新绿,四野春云长旧醺。
门巷幽深过客少,池台清浅近僧分。
东皋岂是逃名地,欲共邻翁隐逸群。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大量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之冠。
译文
晚年在兰亭附近选择了邻居,永和年间的风月景致依然清新如初,庭院中芳草萋萋,环绕着新绿,四野的春云仿佛永远沉醉在旧日的醺酣之中,门巷幽深,过往的客人稀少,池台水浅,与邻近的僧侣共享清幽,东皋并非逃避名声之地,而是想与邻家老翁一同隐居,超脱世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选择隐居之地——兰亭附近的优美景致和宁静生活,首联点明卜邻之地和时间背景,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隐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隐逸生活的志向。
赏析
皎然的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隐居生活画卷,诗中“内史兰亭晚卜邻”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又暗含了对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绘的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永和年间的风月,在诗人笔下依然凛然如新,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隐居生活的珍惜。
“一庭芳草围新绿,四野春云长旧醺”两句,通过对庭院内外自然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而“门巷幽深过客少,池台清浅近僧分”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
尾联“东皋岂是逃名地,欲共邻翁隐逸群”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定追求,东皋作为隐居之地,并非为了逃避名声,而是为了与邻家老翁一同享受隐逸生活的乐趣,超脱世俗的纷扰。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对仕途和名利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晚年他选择隐居在风景秀丽的兰亭附近,与僧侣、文人交往唱和,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描绘隐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以及诗人与邻家老翁共隐的志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