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岁暮呈郑广文(其一)
唐·杜甫
腊尽春生白帝城,俸钱虽薄胜躬耕。
群公凋丧俱零落,百口凋残仅自营。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其诗作风格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译文
岁末之际,我在白帝城迎来了春天的气息,虽然俸禄微薄,但总比亲自耕种要好,许多老朋友都已凋零逝去,家中人口众多,生活艰难,只能勉强自给自足,年岁已高,面对秋天的萧瑟景象,我勉强宽慰自己,但今天既然兴致来了,就要与你尽情欢聚,羞于让风吹落我的短发,露出帽子下的秃顶,于是笑着请旁边的人帮我把帽子戴好。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岁末年初时的复杂心情,首句“腊尽春生白帝城”描绘了时间的更迭,预示着新的希望;次句“俸钱虽薄胜躬耕”则透露出诗人对现状的无奈与自我安慰,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友的凋零,以及家庭生活的艰辛,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与自我宽慰。
赏析
这首诗以岁末年初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境遇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情、家庭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腊尽春生”寓意着希望与新生,而“俸钱虽薄胜躬耕”则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妥协与自我安慰,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自嘲,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氛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身处白帝城,生活困顿,仕途不顺,许多老友也已离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自我宽慰,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家庭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生活境遇,也深刻揭示了唐代社会动荡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