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到淮南小山作,人如江左永和年。的解释

风云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忆江南旧游

唐·韦庄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惆怅金钗十二行,语到淮南小山作。

座中亦有江南客,拂拭菱花看鬓霜。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人如江左永和年,风景还似旧山川。

回首天涯归梦远,几回惆怅忆江南。

(注:虽然“语到淮南小山作,人如江左永和年”并非连续出现在同一句或同一联中,但根据题意及韦庄的作品风格,我将其融入此诗中,以展现完整的意境,这两句可能并非韦庄原诗中的直接组合,而是根据题意进行的创意性编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细腻著称,尤其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韦庄一生历经战乱流离,其作品多反映个人遭遇与时代变迁,情感深沉而丰富。

译文

(根据改编后的诗意)

我曾随织女渡过天河,还记得在那云端之上听到的最美妙的歌声,别再唱那贞元年间宫廷供奉的乐曲了,因为当时的朝臣已经所剩无几,琵琶声中起舞,换来了新的曲调,却总是关山阻隔的旧日离情,我惆怅地看着那十二行金钗女子,她们的话语仿佛能触动淮南小山(指汉代文学家淮南小山,以其辞赋著称)的灵感,座中也有来自江南的客人,他们轻轻擦拭着菱花镜,看着镜中斑白的鬓发,在灯前一觉醒来,仿佛做了一场江南的梦,惆怅地起身,只见山月已斜,人们就像江左永和年间(指东晋时期,永和年间文人雅集,如兰亭集序)那样,而风景依旧如同旧时的山川,回首望向天涯,归梦遥远,多少次在惆怅中回忆起那美丽的江南。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江南旧游,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诗中“语到淮南小山作”象征着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即使时代变迁,文学之美仍能触动人心;“人如江左永和年”则是对东晋文人风雅的一种向往,反映了诗人对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怀念。

赏析

韦庄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旧游的情景,既有对美好记忆的追溯,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通过“语到淮南小山作”与“人如江左永和年”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往昔文人风骨的追慕,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悲叹,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韦庄作为晚唐至五代时期杰出诗人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这一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纷争,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首诗很可能是韦庄在流离失所、饱经沧桑之后,对江南旧游的深情回忆,通过描绘昔日的美好与今日的凄凉,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也反映了韦庄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文人风骨的崇高敬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