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夏浅胜春日,儿女纷纷岂得知。全诗是什么?

梦梦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从来夏浅胜春日,儿女纷纷岂得知。

作者及朝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作者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曾两度拜相,主持变法革新,世称“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译文

石桥和茅草屋傍水而筑,那溅溅的流水渡过两旁的池沼,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绿树成荫,青草茂密浓厚,比那万紫千红的春日更胜一筹,一直以来,初夏的景色都比春天更加美好,可是这些小孩子哪里能懂得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乡村景象,通过石桥、茅屋、流水、麦田、绿荫、幽草等元素,展现了初夏的宁静与生机,诗人认为初夏的景色比春天更加美好,但孩子们却无法理解这种感受。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石梁茅屋、流水潺潺,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春日与初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初夏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初夏的景色更加清新宜人,绿荫幽草比春日的花朵更加美丽,诗人也通过“儿女纷纷岂得知”一句,表达了对孩子们无法理解这种美好景色的遗憾,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革新,但晚年却屡遭贬谪,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退隐山林,过上了宁静的乡村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对初夏景色的真实写照和内心感受的抒发,通过描绘初夏的美景,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遗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