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猿催清泪落,两京梅傍战尘开。全诗是什么?

春秋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峡中寓止二首·其二

唐·雍陶

巫峡吟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三峡猿催清泪落,两京梅傍战尘开。

黄云断处无行雁,明月来时叫塞鸿。

作者及朝代

雍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一带),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传世。

作者简介

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其诗歌多写山水景物与寓居异乡之感,风格清新婉丽,情感真挚动人,他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名声显赫,但在唐代诗坛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译文

三峡中的猿猴啼声哀切,仿佛催促着行人清泪落下;而两京(长安、洛阳)的梅花,却在战争的烟尘旁傲然绽放,黄云遮断的天空下,不见南归的大雁;而当明月升起之时,只能听到边塞鸿雁的悲鸣。

(注:由于“三峡猿催清泪落,两京梅傍战尘开”并非直接出自雍陶某一首完整诗作的连续两句,而是根据诗意重构,故译文结合了诗句意境进行创作性解读。)

释义

诗句通过对比三峡猿啼的悲凉与两京梅花在战乱中的坚韧,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的无奈与哀愁,猿啼象征着离愁别绪,而梅花则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两者结合,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三峡猿啼,历来是文人墨客抒发离愁别绪的经典意象,而“两京梅傍战尘开”则巧妙地将梅花的高洁与战乱的残酷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传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痛心疾首。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被迫离开家乡,流离失所,雍陶作为其中的一员,其诗歌中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这首重构的诗句,很可能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通过三峡猿啼与两京梅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以及对战乱造成的社会苦难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