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达士共知生是赘,古人尝谓死为归。
山林有约吾当赴,天地无私物自违。
已办青鞋黄箬笠,只将心事付沙鸥。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微。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都明白,生命不过是多余的累赘;古人也常说,死亡才是最终的归宿,我与山林之间早有约定,如今应当去赴约,天地无私,万物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与我相违,我已经准备好了青鞋和黄箬笠,只愿将心事托付给那自由的沙鸥,不知何时能回到青山之外,那时月光洒满松林,微风拂过,小径显得格外幽静。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死亡、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首联“达士共知生是赘,古人尝谓死为归”直接点题,表明诗人对生死观的看法,认为生命是多余的负担,而死亡才是归宿,颔联“山林有约吾当赴,天地无私物自违”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颈联“已办青鞋黄箬笠,只将心事付沙鸥”描绘了诗人准备归隐山林,将心事寄托于自然的情景,尾联“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微”则进一步渲染了归隐后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生死观为线索,通过描绘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诗中“达士共知生是赘,古人尝谓死为归”一句,既是对生死观的深刻阐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诗人以“山林有约”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以“天地无私物自违”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无奈,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归隐之志和宁静之美,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击,晚年退居家乡,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坎坷,诗人深感生命的无常和世俗的束缚,于是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