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附加句,根据关键词融入)
门庭不扫稀迎客,碪杵无声未赎衣。
作者及朝代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曾谄事宦官田令孜,得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著有《秦韬玉集》一卷,收入《全唐诗》中。
作者简介
秦韬玉虽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擅长写诗,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奋斗,早年多次科举不第,后通过谄媚宦官田令孜得以入仕,尽管仕途有所成就,但他的文学才华更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译文
蓬门简陋未识绮罗香,想要托媒人却更自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都可怜我时运不佳,素妆简朴。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活,决不把双眉画得细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门庭冷落无人打扫,很少有客人来访;捣衣的碪杵无声,因为还没有钱赎回衣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贫女的身世遭遇和内心独白,表达了诗人对贫女高尚品格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贫女虽然出身贫寒,但品格高洁,不愿随波逐流,却因时运不佳而难以找到良缘,她勤劳能干,却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深感无奈和痛苦,附加句“门庭不扫稀迎客,碪杵无声未赎衣”进一步描绘了贫女的贫困生活,门庭冷落,衣物典当无力赎回,生活艰辛。
赏析
这首诗以贫女自叹的口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贫女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的高洁品格和无奈命运,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也借贫女之口,抒发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秦韬玉自身的经历有关,他出身贫寒,多次科举不第,后虽通过谄媚宦官得以入仕,但内心深处仍对贫贱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他在这首诗中借贫女之口,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