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注:为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我在原《从军行七首》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改编,融入了“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秋”这一联,原诗中并无此联,但以下解析将基于改编后的内容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被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表达将士们的英勇与思乡之情。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黯淡无光,边塞古城玉门关远远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戍边的将士们望着远方的家乡,愁苦之色溢于言表,今夜高楼之上,想必有人正在因思念家乡而叹息不已,虽然关吏已经开通了西域的贡道,但我们的军队仍然坚守在北平,守护着秋天的安宁,想当年,我曾为了寻求功名万里奔波,单枪匹马戍守梁州。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深深的敬意和同情,诗中“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秋”一联,既展现了唐朝与西域的友好交往,又强调了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宁方面的重要作用。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思乡之情,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坚韧不拔,而“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秋”一联,则巧妙地融入了唐朝与西域的友好交往和军队保卫国家的主题,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但边疆地区仍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诗人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深刻感受到了将士们的艰辛与英勇,于是创作了这首《从军行七首·其四》(改编版),诗中既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同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