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兴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胜游公自辈王谢,净社我亦追宗雷。
山居日长门常掩,水木清华自一隅。
风来满院松篁韵,月上东窗竹影斜。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鸟啼。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其书法和绘画也独具特色,尤其是他的“六分半书”和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你们这些贵族子弟自然能与王谢等世家大族相比,享受游山玩水的乐趣;而我呢,也追随着宗炳、雷次宗等隐士的脚步,加入了清净的社集,在山间居住的日子里,日子悠长,门户常常紧闭,享受着这一隅山水间的清幽与华美,风吹过时,满院都是松竹的韵律,月光升起,东窗上映出竹影的斜姿,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坐在竹林深处,聆听鸟儿的啼鸣。
释义
首句“胜游公自辈王谢”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家和谢家,两家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这里用来比喻贵族子弟的游山玩水,次句“净社我亦追宗雷”中的“宗雷”指的是南朝宋的宗炳和雷次宗,两人都是隐士,这里表示诗人自己追求的是清净隐逸的生活,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贵族子弟的游山玩水与诗人自己的清净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山居日长门常掩,水木清华自一隅”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清幽与宁静,而“风来满院松篁韵,月上东窗竹影斜”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最后两句“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鸟啼”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居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辞官归隐,晚年更是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墨客的高洁情操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