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晚来烟雨暗江干
晚来烟雨暗江干,烽火遥传画角残,塞鸿一字来如线。
前村清景何人占,六曲屏山梦几番,搴帘宿雾拂银环。
作者及朝代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他是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译文
傍晚时分,烟雨朦胧,使得江边显得格外昏暗;远处烽火台上燃起的狼烟,伴随着断断续续的画角声传来,天空中,一只塞外的鸿雁,飞行时排成“一”字形,如同天边的一条细线。
前面的村庄里,清静的景色不知被谁所占据;我在六曲屏风后,梦境中反复出现那些场景,清晨,我掀起帘子,拂去上面的宿雾,露出了银色的耳环(此处“银环”或可理解为月光下的景物,如银色的水面波纹,或比喻为清冷孤寂的心境)。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傍晚时分江边烟雨朦胧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远方战事的忧虑和对家乡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晚来烟雨”、“烽火遥传”、“塞鸿一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傍晚的烟雨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远方战事的联想,词中“晚来烟雨暗江干”一句,既写出了自然景色的朦胧美,又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烽火遥传画角残”则直接点出了战事的消息,使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变得沉重,下片则转而描写词人对家乡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前村清景何人占”一句,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怀念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初年,这一时期虽然国家统一,但边疆地区仍时有战事发生,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家学渊源和敏锐政治嗅觉的文人,纳兰性德对时局的动荡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词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江边傍晚的烟雨景象和由此引发的对远方战事的联想,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纳兰性德内心深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