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天际愁云捲尽时,
吾曹自欲期千载。
古来才命两相妨,
世论何曾待百年。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他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种种矛盾。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中度过,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他的诗作深受后世喜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当天空中的愁云全部散去时,
我们这些人自然期望能够流传千载。
自古以来才华与命运总是相互妨碍,
世俗的议论又怎会等待我们度过百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才华难以施展的感慨,首句以“天际愁云捲尽时”象征困境的解除或希望的到来,但紧接着诗人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喜悦,而是转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尽管人们常怀有流传千古的期望,但现实却是才华与命运往往相互冲突,难以如愿,而世俗的议论更是短视,不会等待人们度过短暂的一生去评判其真正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以景起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对比“吾曹自欲期千载”与“世论何曾待百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才命两相妨”这一传统文学主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人生失意之时,面对现实的困境和人生的短暂,诗人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感慨和思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普遍价值。